西班牙叙事连环画之祖《浪子回头》传奇收藏史

穆里罗《浪子回头》系列修复完成 睽违三十年盛大展出
文/洛林·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 翻译/陈遇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的作品《浪子归来》(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细部,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font print 人气: 114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西方艺术中,圣经《浪子回头》(Prodigal Son)的故事可说是最经典的创作取材,这是关于一个败家子犯错、悔改而后受到宽恕的故事。

在17世纪的西班牙,这种描述圣经故事的绘画通常都以单幅作品呈现,很少有完整的叙事画系列(译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直到了1660年代,著名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完成了由六幅画组成的《浪子回头》系列后,将系列组画的形式带入高峰。

这六幅作品的修复工程从2012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才完成。并且是三十年来首次全数到齐,在爱尔兰国立美术馆的特展《穆里罗:浪子回头金不换》(Murillo: Prodigal Son Restored)中展出。这场展览由奥菲·布雷迪(Aoife Brady),以及缪恩·莱登(Muirne Lydon)策划,他们分别为该美术馆的西班牙及意大利艺术策展人,以及该画修复工作的负责人。

多亏了这次的修复工作,让我们在展览中得以深入了解画家穆里罗的创作过程。此外,一些受到《浪子回头》系列启发的其他欧洲地区作品,像是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特(Jacques Callot)的蚀刻画,和德国文艺复兴大师阿尔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的雕刻作品,也都同台展出。

这场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1月10日,之后便会全球巡回展出,第一站将在美国达拉斯的梅多斯博物馆(Meadows Museum),时间将随后公布。

塞维利亚画家之首

穆里罗(1617–1682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Seville),一生约四十多年都待在家乡。尽管曾未离开西班牙,也鲜少离开塞维利亚,他却接触了不少其它欧洲地区的文化。因为穆里罗时代的塞维利亚是一个活络的商业城,常有外国商人来访,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了他的赞助人。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Auguste Blanchard fils aîné的作品《穆里罗》,根据画家的自画像制成,约1842年。蚀刻与雕刻;37.94 x 27.94公分。约翰·亨利·莱特太太(Mrs. John H. Wright)于1946年赠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公有领域)

有趣的是,穆里罗的名气是在天灾期间传开的,当时的塞维利亚遭受着瘟疫和饥荒的肆虐。许多艺术家,包含法兰西斯科·德·祖巴兰(Francisco de Zurbarán)等纷纷逃到马德里宫廷。因为穆里罗的赞助人多为外国人,基本上不受瘟疫影响,因此他选择继续在城中工作,逐渐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画家。

《浪子回头》故事

《浪子回头》是一部关于改过自新的经典寓言故事。有一天,年轻的次子去见父亲,要求提早取得他将继承的财产。在拿到他的那份家产后,没多久这位年轻人就带着自己所有的家当,离开家乡远走高飞。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获得他的家产》(The Prodigal Son Receiving His Portion),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Sir Alfred)和贝特夫人(Lady Beit)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Beit Collection.)。(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启程》(The Departure of the Prodigal Son),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在新的国度里,他过着放荡的生活,把财产花得一干二净。很快地,那里开始闹饥荒,可怜的年轻人身无分文,只好找工作求生。他因此成了养猪场的工人,在那里他开始感到懊悔。现在的他穷到甚至连猪吃的食物都羡慕。他回想起父亲:在家里甚至连仆人都衣食无虞。他决定回家并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愚蠢。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的宴席》(The Prodigal Son Feasting),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遭人驱赶》(The Prodigal Son Driven Out),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养猪》(The Prodigal Son Feeding Swine),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回到家,年轻的次子受到父亲出门热情地迎接。他承认自己的过错违反了天道,使父亲蒙羞。他接着要求自己仅能被视为父亲的下人对待。但开心的父亲立刻命令仆人为儿子整装,料理最肥的小牛肉,开筵庆祝儿子的归来。他的儿子曾经迷失,但他已找到了回家的路。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归来》,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当大儿子从田里工作回来听说了一切,顿时心生妒嫉。他质问父亲,为何他作为一个忠诚勤奋的儿子,却从没有被这样奖励过。父亲仅告诉他,他们原先都是一起的,只要是父亲的就是儿子的。

艺术上的突破

穆里罗对整个浪子寓言的描绘,开创了西班牙叙事绘画的先例。这不仅是西班牙艺术史上首次将这个故事完整描绘出来,其中更有两个场景此前从未出现在当地艺术家的画布上——《浪子的宴席》(The Prodigal Son Feasting)和《浪子遭人驱赶》(The Prodigal Son Driven Out)。因为塞维利亚的居民“十分重视文明礼仪,抑制公然的和青春莽撞的表现”,策展人布雷迪在展览刊物上解释道,在西班牙人看来,这些场景是不得体又粗俗的。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展览同名出版物《穆里罗:浪子回头金不换》介绍了穆里罗的《浪子回头》系列画,包含修复过程纪录。(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尽管多方揣测,目前仍没有相关证据显示这组画曾公开展示过,甚至连原先画的赞助人都无人知晓。不过从当地对这两个放荡场景的高度敏感来看,学者推测这位赞助人应该不是当地人。

尽管如此,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位赞助人和塞维利亚多少有些关系,因为这组画在当地文献中很常被提及。根据《爱尔兰艺术评论》杂志(Irish Arts Review),部分专家认为有可能是穆里罗的朋友兼赞助人——塞维利亚的贵族米格尔·德·马纳拉(Don Miguel de Mañara)根据自己的故事请穆里罗画的。马纳拉年轻时过着相当糜烂的生活,后来痛改前非,奉行勤俭生活并在当地建了一间慈善医院,还请穆里罗协助医院的装饰。

穆里罗的这系列画作,场景设在17世纪的塞维利亚,为观众营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西班牙版圣经故事。像是在《浪子获得他的家产》(The Prodigal Son Receiving His Portion)这幅画中的皮椅,以及之后宴席场面的碗、水壶等都是非常西班牙风格的金属制品。甚至连浪子喂养的猪都是当地原生的伊比利亚黑猪,这种猪至今仍是当地用以制作非常著名的伊比利亚火腿(jamón ibérico)的品种。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浪子养猪》画面细部,不仅展现了浪子真心懊悔的神情,也在细节中加入了一点西班牙元素:伊比利亚黑猪。(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浪子的宴席》画面细部,浪子享受着美酒、女人和乐声。(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穆里罗的叙事绘画工夫是无师自通的。根据策展人布雷迪,穆里罗是从西班牙戏剧中汲取了灵感:像是罗培·德·维加(Lope de Vega)1604年的剧码《败家子》(El Hijo de Pródigo)和荷西·德·瓦尔迪维埃尔索(José de Valdivielso)于1622年为该寓言故事所编的剧本。

此外,当时的西班牙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Spain)恰巧获得了大量重要的欧洲艺术品,特别是北方文艺复兴(Northern Renaissance)的作品。其中有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对穆里罗创作《浪子回头》系列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分别是德国大师阿尔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的雕刻作品和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特(Jacques Callot)的十幅蚀刻版画。

“虽然穆里罗从未离开西班牙,但他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并向外国取经的艺术家,而且他还能将不同传统和艺术形式的故事,融入当地脉络后再重现”,布雷迪在展览手册中写道。

在处理这部寓言的绘画时,穆里罗加入了自己的补充和诠释。在展览手册上罗列了几个例子。例如,他在前两幅画中,也就是获得财产和离开家乡的两个场景里,加入了浪子的母亲和姊姊。在圣经故事中,却没有提到母亲和姊姊。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在《浪子启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子不屑的表情。穆里罗在这个场景中加入了母亲和姊姊,这在圣经原著中没有提到。(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在《浪子的宴席》这幅画中,会发现浪子颓靡的行为看似有所保留,“受到17世纪西班牙礼节观念的影响,穆里罗在处理圣经中这个狂荡的场景时,也使用了不同于一般的温和手法”,展览手册如此解释道。同样的主题在欧洲其它地区,尤其是荷兰和法兰德斯画派的作品中,通常将其表现地更为直白。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的宴席》,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浪子遭人驱赶》,1660年代。油彩、画布,104.46 x 134.62公分。阿尔弗雷德爵士和贝特夫人提供,1987年;贝特收藏。(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接下来,穆里罗在《浪子遭人驱赶》中描绘出浪子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在这一幕中,浪子从妓院被赶了出来;同样地,圣经中也没有这一段。手册还提到,画家在背景中加入了拉皮条客的老太太,这在西方艺术中极为罕见。“她的存在可说是这位年轻人生命的转捩点,也就是浪子在物质和肉体上的享乐顿时幻灭,惊觉到自己的错误,这也是悔过自新前所必经的过程”,展览手册如此说明。

在系列画的最后一幕《浪子归来》(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中,则和圣经原著有较大的不同;这一幕并没有表现出大儿子的不满。

辛苦寻回《浪子归来》

穆里罗毕生仅绘制了两组系列画,而《浪子回头》便是其一,也是唯一现存完整的系列。至于这组罕见的西班牙画是如何跑到爱尔兰的,则又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也证明了它是如此地深受欢迎与历久不衰。

感谢达德利伯爵(Earl of Dudley)无比的付出,使我们今天有幸看到穆里罗这套叙事画系列的全貌。1867年,这位英国绅士从西班牙政治家和商人何塞·德·萨拉曼卡·马约尔(José de Salamanca y Mayol)那儿买下了《浪子回头》系列中的五幅画。随后,伯爵便着手寻找最后的第六幅,以完成整组系列:《浪子归来》。

连环画,《浪子归来》, Murillo, 穆里罗
《浪子归来》画面细部中,表现了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爱尔兰国立美术馆提供/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这幅《浪子归来》并不简单,曾经被许多知名的西班牙收藏家取得并珍藏。最后一位在西班牙的主人是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二世(Queen Isabella II of Spain)夫妇,他们于1856年将其送给了教宗庇护九世(Pope Pius IX)。

在和梵蒂冈一系列的谈判协商后,达德利伯爵终于得以实现他的愿望:1871年,他以高昂的代价,包含两幅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画作——安杰利科修士(Fra Angelico)的作品《圣母与圣多明尼克和圣凯萨琳的荣耀》(Virgin in Glory With Saints Dominic and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和波尼法齐奥·委罗内塞(Bonifazio di Pitati)的圣家族画像——外加2000拿破仑法郎金币(gold Napoleon),买下了该系列的最后一幅画《浪子归来》。

贝特收藏

1896年,黄金与钻石巨头阿尔弗雷德·贝特(Alfred Beit)买下了这组系列。随后,他的侄子阿尔弗雷德·莱恩·贝特爵士(Sir Alfred Lane Beit)继承了该画,为了在家中摆入这组画,他先后改建了在伦敦的肯辛顿宫花园大宅(Kensington Palace Gardens)和爱尔兰威克洛郡罗斯伯拉别墅(Russborough House)的房间。

贝特家族十分珍爱这组画。他们在1987年将其赠送给了爱尔兰国立美术馆,连同诸多无价名画,包含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和维拉斯奎兹(Diego Velázquez)的作品,唯独要求穆里罗的这组画,每年夏天(直到2002年)都要回到贝特家族在罗斯伯拉别墅的家中。

有着350多年的历史,穆里罗的《浪子回头》系列画具有极其丰富的故事性,至今饱受大众喜爱。在这些画作中,穆里罗展现了寓言故事和视觉叙事的感染力,证明了这个故事是超越信仰、时间和地点的。

更多关于展览《穆里罗:浪子回头金不换》(Murillo: Prodigal Son Restored),请参考这里

原文Together Again: Rare, Spanish Prodigal Son Series by Murillo Is Restored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整个欧洲艺术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画领域里,它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幅意大利双人肖像画、第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风景的绘画风格。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