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的自卑感如何阻碍孩子前进的道路(上)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周玉文
(图/小树文化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16
【字号】    
   标签: tags: , ,

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与自卑感密切相关。我们出于自卑而追求优越感,并且靠获得优越感来克服自卑。除非自卑感阻碍了追求优越感的机制,或者因为器官缺陷所造成的心理反应已经难以忍受,自卑感在心理学上才具有重要意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这是一种反常的自卑感,会促使我们寻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虚华的满足;但同时,这股自卑感又会放大眼前的阻碍、打压我们的勇气,因而成为取得成就的绊脚石。

让我们再次以第四章提到的13岁口吃男孩例子,来探讨此关联。正如我们所见,他的灰心丧志有一部分反映在长年的口吃上,但是口吃又加深他心中的挫折感。因此,我们看到了普遍的神经性自卑感恶性循环。男孩想要躲起来。他放弃希望,甚至可能动过自杀的念头。口吃已经变成男孩生活模式中,一种表达和延续的方式。口吃成为了周遭对男孩的印象、让他成为焦点,也因此缓解了他心里的不适。

男孩为自己设定了过高、错误的人生目标,而且还以为可以做出一番成绩。为了追求好名声,他必须让自己看起来秉性纯良、可以和他人相处融洽,还能井然有序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由于上述原因,他觉得自己必须有借口来避免受挫感,而这个借口就是口吃。这个男孩案例如此具有意义的原因是:他大半人生都是有利的方向;只是在某个阶段,他的判断力和勇气被彻底摧毁。

当那些失去勇气的儿童不相信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获取成功,就会使出数不清的武器自保,口吃当然只是其中一种。这些充满挫折的武器或许可以比喻成大自然赋予野生动物自保的武器—利爪和尖角。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他们是生而脆弱的孩子;他们绝望的在欠缺外部工具保护之下,去应付生活考验。

令人大开眼界的是,有多少行为足以充当这类武器,而有些儿童唯一的武器,就是没办法控制大小便。这是孩子完全不想脱离婴儿期的一种迹象,他不想脱离不需要完成什么工作,也没有痛苦的这段时期。这类儿童的肠道或膀胱,几乎没有任何器官缺陷,只是用这类行为唤醒父母或是教育者的同情——尽管事实上,这套花招有可能会激起其他同学的讥笑。因此,这类表现不该被视为生病,而是当作表达自卑感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危险手段。

我们可以预见“口吃”毛病的发展,有可能源于一项非常微小的生理症结。上述这名口吃男孩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家中独子、母亲只关注他。随着男孩渐渐长大,或许感觉自己不再受到足够的关注,也感觉到自己的表现受到限制,因此他发现了可以吸引大家注意的“新花招”。口吃问题或许隐含更深远的意义:他注意到交谈对象都会盯着他的嘴巴。而口吃,就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时间和注意力,否则大人通常会将精力花费在弟弟身上。

在学校也不例外。男孩找到一位花费许多时间在他身上的教师。也因为男孩的口吃问题,不论在家或在学校,他都可以扮演一种优越的角色。他没有错失模范学生通常会得到的关注与喜爱,而这也是男孩所渴望的。毫无疑问,男孩真的是好学生,但无论怎么说,口吃毛病都让他更得心应手。

虽然口吃问题让教师对男孩较为宽厚,但是另一方面,这并不是值得推荐的手法。一旦男孩要不到自己认为应得的注意力,就会比其他儿童更受伤。事实上,随着弟弟成为家中的焦点,男孩努力获得注意力,反而令人痛心。他不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样,培养出和他人分享自己感兴趣事物的能力—他把母亲变成家庭环境中最重要的人,其他人都被排除在外。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尽管以同情的态度和这类儿童建立友好关系,且不用严词厉色吓坏他们的做法很珍贵,但还是不够。双方的友好关系必须被用在鼓励儿童持续进步、改善,而这一步唯有藉由各种方法培养儿童更独立,才走得到,直到他们对自己的心灵与身体力量充满信心。只要说服他们相信:若能勤勉不懈、坚持到底、身体力行并发挥勇气,还没有实现的成就都可以轻而易举办到。

──摘自:《阿德勒正向教养心理学【给孩子勇气的成长之书】》小树文化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